将时光退回到50年代,为了满足巨大的住房需求,传统的秦砖汉瓦式的建造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、快速化的目标。于是出现了许多预制构件厂:预制板,预制楼梯,预制栏杆。来满足快速的装配需求。此过程一直延续到了七十年代。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导致大批采用预制构件的建筑倒塌,开始反思预制构件的连接是否存在问题。到了八十年代,现浇混凝土由于节点连接可靠、大体积模板的采用,施工速度飞速发展,预制构件开始逐渐没落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,钱袋子鼓了,污染严重了,人工成本上涨了,于是乎,从2009年开始,开始重新推广预制构件,并大规模应用于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造,并将“预制”改名为“装配式”,预制构件组成的建筑也华丽转身为“装配式混凝土建筑”。
由于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砖瓦建筑、现浇混凝土建筑除了把构件生产过程从现场变成了工厂外,其它方面对用户来说区别不大,同时由于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,其成本也急剧降低,再加上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广,优惠的税收、用地政策,房地产商开始加大规模在城市中推广,成为目前装配式建筑的主流。
八十年代之前,由于我国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,钢材产量较少,价格高,开源节流,宝贵的钢材多用在机械设备,交通工具,航空航天,工业厂房等国家重点工程,建筑行业也就是生产一些钢筋,配合混凝土使用,在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领域用量极少。
随着经济高速发展,钢产量也节节攀升,1亿吨,2亿吨。。火箭般地上升。于是,从2000年开始,钢结构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火车站、体育馆、美术馆等公共建筑,同时也开始在住宅流域推广。由于钢结构强度高,自重轻,很快在超高层建筑:上海中心,环球金融中心;以及在大跨度建筑:国家大剧院,鸟巢,水立方。领域大显身手,充分发挥了钢结构的优点。
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领域,和大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,却无地自容。虽然从2000年开始推广,又披着一身的光环:轻质高强,绿色环保,工厂化生产,快速安装,标准化设计…。但推广的结果却远不及从2009起才开始的PC建筑,甚至连零头都赶不上。有个笑话说:钢结构企业不去靠销售钢结构赚钱,而是靠技术和产业加盟来盈利,最终由于市场对钢结构接受度低,导致加盟商巨额亏损。
1.用户体验差。
借用“互联网”中的流行词汇,这里提到了“用户体验”,到底什么是“用户体验”哪?
首先,必须明确一点,最终用户不会关心买的房子用的材料混凝土还是钢结构,更不会关心是装配式还是现浇式。用户最核心的关注是价格,在房价高企的今天,动辄数万元一平米,再加上高昂的地价,无所谓是混凝土还是钢结构,其在房价中所占的成本不会超过10%。其次关心户型布置是否满足需求,楼层位置是否合适,保温隔热隔声性能是否优良。至于抗风抗震等性能,客户会默认只要房子能够卖,肯定都是满足的。这时候再以钢结构“抗震好”来向客户推荐,基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。
钢结构住宅的问题是会在室内突出柱子和梁,用户一进房间,一眼就会看出来;室内采用空心隔墙,敲起来发出“咚咚”的声音,心里不踏实,不如混凝土的结实。这时候有人会说,这都是可以解决的,但这又牵涉到两个问题,一个是“成本”问题,第二个是室内空间本来就狭小,如果通过吊顶或包边来隐藏突出物,会更加占用空间。
2.生态环境差。
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脱胎于以前的预制构件,所以从开发、设计、生产、安装到验收,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生态系统,各方面互相交织,共同为其推广铺平了道路。
反观钢结构住宅,设计院设计师不熟悉,对眼花缭乱的轻质板材,复杂的连接方式,望而却步,本来传统项目一个月能完成,钢结构要做三个月,拿的提成还几乎一样,缺乏进行设计的动力。结果大部分项目只能是专业生产钢结构的承包企业来进行设计,虽然他们对钢结构熟悉,但缺乏各专业的协调配合,对新材料的应用无从下手,设计出来的建筑容易产生漏水、保温隔热性能差等问题。安装过程中,由于钢结构采用新材料、新工艺,对安装工人的要求较高,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胜任,不会像“混凝土”那样,有大把的专业安装队可供选择。其导致的问题是,其一增加了成本;其二引起质量问题。
3.价格高。
由于生态环境差,各个专业,各个环节衔接会出现众多无法预料的问题,内耗成本高,最终会导致住宅钢结构价格过高,缺乏竞争力。
对房地产公司来说,不会为了特意去采用“钢结构”,它们会衡量资金成本、投资回报率,项目实施过程中尽量减少问题。如果采用钢结构住宅,将会面临舍弃现有的设计伙伴、供应商网络、施工单位等已经织就的高效网络,而要去另起炉灶,其结果是额外的工作量、成本上升、质量不可控,这种亏本买卖是没有开放商愿意做的。
1.差异化。
钢结构住宅不要试图在传统住宅领域和装配式混凝土竞争,而要体现出自己的优势:安装运输方便,装配速度快,可以用在交通不便的旅游度假区;标准化、定型化、工业化的优势,可以用在户型标准、体量巨大的新农村建设。
2.标准化。
不仅设计过程标准化,生产和安装过程也实现标准化,采用智能制造技术,实现房屋的自动化生产,按照模块化的理念,在工厂组装房屋,在现场进行快速安装,将工期控制在一周之内。
3.智能化。
拥抱互联网+平台,利用建筑信息技术(BIM),贯穿整个设计、生产、安装、维护全生命周期,结合物联网系统,融合智能家居,智能灯光,智能空调,共同打造一个智能化建筑。